记者从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获悉,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杭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发了《关于做好二零零九年稳定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充分就业城市”的目标。据悉,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是打造充分就业城市、真空泵创业型城市的基础,是贯彻落实新的积极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也是稳定杭州市就业形势的重要手段。
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建华表示,要以创建充分就业街道为突破口,推动就业工作稳步发展。“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活动,可以有效地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生活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生活品质。”
记者了解到,充分就业街道是指辖区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总体就业实现较高比率的街道。辖区内所有社区要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做到基数归零、动态归零。要积极组织帮助辖区内登记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有效推荐就业岗位不少于三次。要开展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工作,辖区持《求职登记证》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要促进辖区内农民工在杭生产生活有收入、有房住、有教育、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安全、有组织。辖区内全员创业活动指数、创业带动就业比例、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均达到或超过创业型城市标准。辖区内企业新增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五以上。失业人员和办理过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者均被组织在积极的就业准备活动中。
杭州市民潘忠益告诉记者,政府大力推动就业工作,增强了“天堂”的整体幸福感。“当我们为工作努力奔波时,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努力。这里传递了一个信号,除湿器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身为杭州的市民,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政府的政策让我们觉得很有人情味。”(完)
1、以“打造全国最美丽城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四建四创”战略稳步推进。2008年以来,区委坚持把方向、谋全局、定目标、理思路,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活动为载体,联系西湖实际,凝聚全区智慧,提出了打造“生态一流、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城乡统筹、全面协调,管理民主、文明礼义,生活安宁、社会和谐”的全国最美丽城区的奋斗目标,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建之江新城,创西湖新业”、“建金镶玉模式,创和谐示范区”、“建总部楼宇集群,创黄龙国际商圈”、“建现代服务业强区,创全国最美丽城区”四建四创战略,有力推动了思想解放、理念提升、工作创新和事业发展。同时,我区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了“创业创新”调研、民主促民生、破难攻坚等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还围绕打造“党政清廉、干部勤廉、社会崇廉、风清气正”的“廉洁西湖”的总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2、财政收入实现“一高一进位”,首现地方财政收入超3亿元街道和税收双亿元楼。2008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67.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16.2%,全年财政收入总量超额完成年初预算任务。据统计,全市六城区中,我区财政总收入的总量和增幅分别排名第二和第四,其中总量排名与上年相比前进一位,增幅则是近年来首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了财政收入指标“一高一进位”的目标,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留下街道以产业升级做大经济总量,顺利实现财政总收入5.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9亿元,成为全区首个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亿元的街道。黄龙世纪广场实现税收2.32亿元,成为全区首幢“双亿元”楼宇。
3、充分发扬“5+2”、“白加黑”精神,之江新城建设强势推进。一年来,投入15亿元的之江新城建设日新月异,万名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一线,充分发扬“5+2”、“白加黑”精神,圆满完成了之江地区“31336”半年整治工程,新建整治道路16条,实现16公里电力线“上改下”,新增改造绿地50万平方米,完成之江新城自来水并网二期工程,积极推进农居建设和回迁安置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目光正投向之江新城,打造钱塘江畔的休闲度假胜地、养生居住天堂、创新创业中心、生态示范基地这一目标日渐呈现。
4、六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区步伐日趋加快。按照“规模大、功能全、品质高、环境优、服务好”的标准,我区积极推进西溪湿地、西溪天堂、西溪商务城、西溪天地、龙坞、五里塘等6大城市综合体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启动“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三年行动计划,“强三高二精一”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服务业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4亿元,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到79.2%。高新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47.61%,积极构建杭州市高新产业发展“金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文创产业产值已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3.3%。“三大文创园”继续发挥核心和辐射作用,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举办的“西湖创意市集”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专业性显著、引导作用强、原创性突出的知名创意市集;之江文化创意园一期开园,成功引进企业17家,全自动压滤机注册资金近5千万元;西溪创意产业园成功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以及文化机构和总部企业入驻。
5、踊跃为汶川灾区奉献爱心,募集捐款近三千万元,位居六城区首位。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情牵动着全区每一位党员和群众的心。我区积极呼吁广大党员群众和企业伸出援助之手,组织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全区累计为汶川地震灾区人民募集捐款2976万元,居六城区之首。同时,充分发挥辖区单位优势和青年志愿者等作用,积极做好灾区援建、医疗支援和伤员来杭救治服务等工作,集合社会各界力量为灾区同胞踊跃献爱心,共渡难关。
6、《非诚勿扰》在西溪湿地成功拍摄,西溪湿地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贺岁片《非诚勿扰》在西溪湿地成功拍摄,影片中男主角葛优的一句“西溪,且留下”,成为湿地最响亮的广告语。影片上映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反响,众多影迷赶到杭州寻访美景,各大旅行社纷纷增加了西溪寻游等内容。西溪湿地也重点推出《非诚勿扰》寻访游、体验游两大活动。2008年,西溪湿地还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动漫节杭州峰会、国际旅游小姐浙江赛区总决赛、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皮划艇马拉松大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利用大型赛事、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冯小刚、葛优、马晓春等国内知名人士,有效地推介了西溪湿地形象,扩大了西溪湿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溪湿地荣获了“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杭州创造——首届十大创新成就”等称号。在“三堤十景”的评选中,我区“二堤八景”成功入选。
7、“五强区”建设成绩斐然,社会民生问题有效破解。2008年,以“五强区”建设为抓手,我区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先后获得了全国计生协会先进集体、浙江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全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创建单位等荣誉。同时,我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大力破解社会民生问题。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全年开工68万平方米、竣工63.4万平方米、交付21.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759户。50%以上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全年新增就业人数22407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072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区超过11万城镇职工参加社保,34186名农村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率达67.4%。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发放各类救助金5300余万元。灵隐街道还启动了扶贫帮困“4+1”工程,即为老年人送服务、为困难家庭送温暖、为下岗失业人员送培训、为残疾人家庭送岗位,并且建立了扶贫帮困基金,制定了一户一策、四联互助、“零遗漏”就业等机制和措施,真正惠及民生。
8、“两纵三横”整治全面竣工,城西“行路难”有效缓解。包括教工路、学院路、文一路、文二路和文三路的路面整治、立面整治、亮灯和景观调整等为主要工程项目的“两纵三横”整治,涉及道路总长22.5公里,工程的建成完工缓解了城西“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等民生问题。在700多个日夜里,广大建设者们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诸多困难,顶严寒、冒酷暑,舍小家、顾大局,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工程于2008年9月全面竣工,向全区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该项工程与建设城西防洪体系、打造“水上黄金旅游线”相互交织,极大地改善了城西交通和城区面貌,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道路和环境。
9、深入打造“平安西湖”,全力构建和谐社会。2008年,我区扎实推进“法治西湖”建设,深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和第四个依法治区规划,在全市率先开展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农村法治文化公园。全力抓好“平安西湖”创建、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书记“大接访”活动,及时化解稳控一批矛盾纠纷和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得到有效控制,命案和五类案件破案率保持100%,确保了全国“两会”、“两奥”等重要敏感时段的社会总体稳定。
10、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平湖秋月”成功发行,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区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将政府扶持资金、银行、担保公司、社会资金捆绑一起,启动“西湖区小企业成长引导基金”,走出了一条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新途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多次批示肯定。我区“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规模2亿元,首期“平湖秋月”成功发行,规模5000万元,期限2年,入选企业20家。目前,该模式在全市文创系统、经贸系统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