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战斗集体(后来又到了40名拖拉机学员),除栾宝琛刚过30岁,其他都在20岁上下,是一个朝气篷勃的战斗队。大伙团结的象一个人,有衣大家穿,有钱大家用,不分你我,亲如手足。开荒建场的任务是艰巨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都要劳动十五六个小时。由于生活苦,在当地找不到帮工。所以,做饭、赶车全是大学生自己干。当时金玉璞赶大车,孙鲁石做饭。直到新井打好了,天也转暖了,才找到做饭和赶车的帮工人员。麦收开始,第二批拖拉机学员40多人也到了,全场职工达到80多人。
刘景龙这个中队共12人,在大队长孙谊和中队长郭回天的带领下,勘测了讷河荒区;继而乘火车来到老莱车站,步行跋涉,开始对讷嫩荒区进行踏查,从第一站、第二站……最后到第八站(即“二八洲”――日语“万里长征”的意思,现尖山农场第五队所在地)……此行收获颇大,估计可垦荒原百万亩!
齐云说:“北满一带有一片原始荒原,亟待开发,建设国营农场。农业部决定先从你们班里提前结业四五十人,组成建场大队,赴北满选择适于建立农场的大片荒原。任务完成后,还要以你们为骨干,组建公营农场管理机构。队伍已经出发了,上午部里来电话,还需要一名学林业懂测量的毕业生。经我们研究,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景龙,原奉天农业大学学生,“八·一五”光复,人东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后随流亡学生南下,在北平等待老家解放。1949年1月31日,我解放军举行了“和平解放北平”人城仪式。24岁的刘景龙雀跃万分,知道流亡生活即将结束,要回东北参加家乡建设了。果然不久,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召集流亡在北平市的东北四大院校全体师生开会,军代表钱俊瑞告诉师生们:全国快解放了,新中国即将成立,要求东北流亡在北平的同学们参加南下工作团,或返回东北复课、参加家乡建设。结果,刘景龙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要求返回东北。
当年鹤山农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个德国人,抵不上半个大学生!”原来1949年开秋荒,考虑到生产需要,张克威副部长从哈尔滨聘请三名懂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的德国人,来到鹤山农场做技术指导。这三个德国人,一个叫斯利,原是哈尔滨市孔氏洋行的经理,会讲中国话,也懂日语和英语,来场当技术顾问。另两个是父子俩,叫老里巴特和小里巴特,来场主要帮助训练机务工人。这三人来场后,态度比较傲慢,指手划脚,生活上要求又高,要吃面包、香肠。他们对农场使用的苏联机械很反感,说苏制的拖拉机和牵引康拜因不适合在当地作业。经过一段时间,大伙反映这三个德国人没有真心诚意帮助农场开荒生产,生活上又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打发他们回哈尔滨了。
1949年2月,春节刚过,丰年带领先遣队一行9人,连同一车农机具及生活物质,踏上北去的列车。28 El,到达了鹤山车站。没有住房,他们就暂住候车室。第二天,就开始了荒原勘察工作。六名大学生中只有一人学农,另五人都是学兽医的;但是,为了开荒建场需要他们就什么都干,边干边学。3月3日,先遣队9人就在雪深三尺、荒无人烟的旷野上,支起了第一顶帐篷,并鸣枪三发,宣告农场的诞生!
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杨国安,几年前主动要求到与越南毗临的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从事农科工作。他发挥专业特长,经过艰苦奋斗,创办了国安园艺场,并作为高级农艺师,指导、扶助当地苗族群众发展热果经济,种植1万多亩优质荔枝品种——“妃子笑”。目前,全县果农种植的1万多亩高产荔枝全部由杨国安帮助管理和进行技术指导。
2月20日,一列专车将刘景龙和同学们遣返东北。他们还被告知:凡东北大学和长春大学两校农学院学生,均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接收,在原东北大学农学院旧址(沈阳市塔湾),参加东北农业干部训练班。刘景龙从此跨人了革命队伍。班主任是一位中年妇女,名叫齐云。两个月后的一天,齐云打发通信员将刘景龙找了去,谈组织对他的工作安排阿题。刘景龙十分激动:训练班尚未结束,就提前分配他的工作了。这表明组织上对他的信任。
刘景龙听了,觉得意外,细一想,也就明白过来。原来自从他和孙谊在选荒建场中的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选荒任务完成回沈阳后,孙谊几乎每天都找他研究工作,并多次表示要共同干一番事业。顾绍雄在会上还专门表扬了刘景龙:“这个建场先遣队共13位同志,有刘景龙同志,还有他的爱人赵志伟,他俩是前去安家落户的,是扎根的,是去开天辟地的。希望大家都要学习他们夫妇的革命彻底精神。”
在孙谊带领下,选荒建场大队全体队员在通北农场集合。由周光亚等农场领导人介绍建场经验,并参观农场规划雏型。
在热烈的掌声中,刘景龙内心顿时涌出一股暖流。然而,这位年轻大学生对黑土地的踏查并没有结束。他随李晓南、孙谊去双山创建了“八·一五”农场的翌年4月,又奉命来到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接受组建国营农场土地测量队的任务。他和同班毕业的同学李成烈一起,从所属农场抽调20多人,组成了这支队伍;继而分赴鹤山、通北、萨尔图、永安等农场进行了为时4个月的荒地和草原测量工作。
这里,不妨实录一首早年流传下来的一名勘测队员写的诗篇:“捏灭晨星,踩碎晚霞,/一架仪器,两根标尺/量遍海角天涯/云离圆月,影伴残蜡/一顶帐篷,几张叠床/送走严冬酷夏……”
这样,刘景龙就从一个学林业的毕业生,跨进了农垦的大门。他的第一位上级是选荒建场大队长孙谊,这位转业军人比他还小一岁,领他上了火车,奔赴当时的选荒现场――通北机械农场。在火车上,这位年轻领导人对刘景龙说:“我是当兵出身,搞选荒建场我不懂。但我知道,干哪行都离不开技术。分配来的45人,只有5人是农艺系毕业生,而且都不懂得测量。我先让两位副大队长带队出发了,我就留下来指名要你来的。”他还向刘景龙介绍了两位副大队长的情况。一位叫赵柏,原来是农业部农产处技佐,对耕作、栽培、土壤、肥料等都在行,是原奉天农大的毕业生,如今抽他出来当副大队长,领导两个中队,负责北安、德都、海伦、安达一带的选荒勘测;另一位陈国珍,带领一个中队,负责黑龙江省西南一带(即现吉林省白城子地区)的选荒勘测。至于他自己,则带领一个中队,连同刘景龙在内,负责讷河、嫩江一带(即九三垦区)和铁力\庆安一带(即现铁力农场)。
荒原野兽成群,大学生见到狼就鸣枪。有一次,在茫茫雪地里,由于视线不清,差一点把队员当成狼,险些误伤。白天劳动一天,到晚上休息时鞋已冻在脚上脱不下来。多少天都不洗脸。穿衣而睡,生的虱子满身爬,只好夜里脱下来放在雪地里冻,冻不死就用火烤,烤得虱子叭叭响,就像炒豆子一样。做饭用的是雪化水,春天一来,雪没有了,便掏开拓团遗留下来的旧井,不料井里有两具尸骨和一些枪支,经过几次洗刷,井水仍有臭味,没有办法,在新井没挖好之前,就吃臭水度过了45天之久。这就是早年大学生的垦荒生活。
袁希震是学兽医的,当时农场还没有发展畜牧业,就让他办拖拉机训练班,带领伐木队上山。他都无条件服从,布袋除尘而且样样干得认真。1950年冬天,他带领40多名身强力壮的伐木队员,向离场100多里地的尖山(现尖山农场)以东深山挺进。在深山野岭里,他和队员们吃住在帐篷里,与风雪为伍,以苦为荣。有一次,伐木队的粮食快尽了,为了不影响伐木任务,使队员们免受断炊之饥,年仅25岁的队长袁希震便背一支枪,深夜下山,只身一人在雪野里徒步跋涉,不怕野兽,不怕迷路,一夜行程百里,赶回场部取粮食。当人们看到他时,他就像一尊会动的雪人一样,浑身皆白,眉毛、胡茬都挂满了霜花,脚穿的毡鞋底都磨穿了,腿和胳膊都僵直了。大伙见了,都感动得落下热泪。
然而,大伙对来场的六名大学生却普遍赞扬,说他们没有一点架子,跟工人一样干,还干在头里。肚子里还真有货,诚心教,虚心学。大伙把任殿鸿(农场办公室主任)、金玉璞(经理科长)、孙鲁石(农业科副科长)、袁希震(作业区主任)四人,称为“四大弟子”,对当总农艺师的栾宝琛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是共和国诞生前大学生分配最多的机械农场了。九人的建场先遣队竟有六名是大学毕业生,知识不可谓不密集!
他们人数很少,不能与荣军、农建二师、铁道兵部队的众多复转军人相比,三三两两,甚至孤身一人,背着行李,来农场报到了。就象一滴水珠流人大海,无声无响。他们离开城市和学校时,也没有像青年垦荒队那样受到全市人民的热烈欢送。然而,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垦荒队伍,举足轻重。
八一建军节那天,反应釜丰年场长和大伙在活动房前合了影。他是从晋察冀边区来的,高个子,有口才,开会不管有多少人,都爱听他讲话。没有官架子,很少有人叫他场长,都亲切称呼他为丰年同志。他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当时他的爱人王娩(抗大毕业)也来农场安家了。为了让大伙安心建设农场,丰年悄悄地去把大学生的家属接到农场,一共来了六户。从此,农场有了妇女和孩子,有了新的生机,金玉璞的女儿金旭光就是那年11月生在鹤山的。
孙谊还特地让刘景龙向大伙讲授荒地测量和制图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大伙集体讨论并统一了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之后,以中队为单位,奔赴各自分担的调查现场。于是,这批早年的大学生们昼夜兼程,深入渺无人烟的荒区,徒步跋涉,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为未来的农场搞勘探、测量、规划、设计……从一个荒区走向一个荒区。
刘景龙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边听,一边打量着这位年轻能干的大队长。心想:一场豪迈的荒地勘测事业就要开始了……但,他丝毫没想到一千就干了四十年!
从1946年开发黑土地以来,短短十年间,先后有一批大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了北大荒。建国前的大学生大都是因建场急需而提前毕业、抽调来农场的。1950年,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曾组成“南下招聘团”到各大城市招聘,或到各大专院校去“聘定”应届毕业生,共235人。1951年起,全国历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则由国家统一分配来北大荒。其中有华中、西南、华南、西北等地农学院,尤以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南京农机学院、南京农学院、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生居多。1947年6月创建的松江省营第一农场副场长刘岑,是北平大学农学院学生。他是带枪的大学生,先是投笔从戎高压发生器 ,继而走向荒原。同年12月创建的通北机械农场,先遣组建点不久,就派去了一名大学生,名叫朱龙飞,26岁,东北大学毕业。1948年,成立了东北政委会农业部,农业部副部长张克威曾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农学院,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畜产品制造专业毕业。当时,农业部接管了东北屯垦总局及其所属曳引(拖拉)机管理所(东北机耕大队)、铁西农具厂等单位。其中农机专业人员120人,农林牧水利气象专业380人,参加学习班,继而招聘录用。同年11月20日,张克威派出他的秘书丰年到鹤山创建机械农场。丰年挑选了六名大学毕业生组成先遣队。他们是:原奉天农业大学栾宝琛、金玉璞,原哈尔滨农大袁希震,原长春畜牧兽医大学任殿鸿、孙鲁石、高广智。
当刘景龙等勘测回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营农场管理机构――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机械农场管理处成立了。首任领导便是原东北大学的毕业生顾绍雄。顾绍雄处长听取了四个中队选荒建场的汇报,在10多项调查成果中,首先选中了嫩江县双山荒区建立机械化农场的建议。不久,他在会上宣布成立赴双山地区筹建机械农场(即“八?一五”农场)的决定,筹建小组有三名成员:第一副场长李晓南,副场长孙谊,另一名就是刘景龙。
当年,农场开荒3万亩,播种9045亩,还盖了办公室、家属宿舍、马号、食堂,盖了十座粮库,可盛粮400吨。农机具是从沈阳带来的,有美制的万国、福特、法尔毛6台,还有从苏联进口的纳齐拖拉机10台、康拜因3台和播种机、五铧犁等。年底打了粮,人了仓,人住上了房子。这些土拉合辫房子很简陋,但在当时能住上就算是享福了。农业部杜者衡部长来农场检查工作很满意,他说:“当今社会上,除了解放军,就是你们最艰苦、最革命了,向大自然革命也是一场历史革命呵!
接着,他们又从双山乘降所上火车,前往铁力县。正是“铁山包”县太爷孙绍文接待了他们,详细介绍了这片荒区的历史和自然概况。他们踏遍了北关门嘴子、王杨、田升等地成片荒原,接着进入庆安县欧根河一带,共完成40余万亩荒原调查任务。
1954年8月,他又奉省农垦厅房定辰厅长之命,配合王震将军筹建铁道兵垦区的急需,赴三江平原勘测,历时3个月,踏遍了密虎宝饶荒区和完达山南北麓。1955年3月,他又奉命为新建的友谊农场,担任第二分场铺图测量小组组长,进行现场铺图任务。1956年,他又奉省土地利用管理局局长王世英之命,担任土地规划第三专业队技术指导员,对黑河荒区选建新的农场,并负责爱珲一带的地形图测量。翌年,又对红色草原、查哈阳、大西江、红五月、旭光、泰来和齐齐哈尔等农牧场进行了场界、场内土地勘测规划任务。